現代化 Web 開發技術學習分享

0%

Sass / SCSS 預處理器 - OOCSS、SMACSS、BEM 模組化方法論

前言

所謂的 CSS 方法論是指無須任何套件或框架即可達成模組化目的的架構心法,用以讓 CSS 也能有良好的重用性、維護性及延展性,雖然我們前面已經可透過像是 SCSS 預處理器搭配 7-1 Pattern 達到模組化的效果,但 7-1 模式的模組化拆分最小單位為檔案,這代表著檔案內的所有樣式依然還是處於未模組化的狀態,此時我們就可利用知名的 OOCSS、SMACSS、BEM 等 CSS 方法論針對像是 class 這種較小的單位進行模組化,真正意義上的讓樣式表達到模組化目的。

筆記重點

  • OOCSS(Object Oriented CSS)
  • SMACSS (Scalable and Moduler Architecture fro CSS)
  • BEM (Block Element Modifier)

OOCSS(Object Oriented CSS)

OOCSS 是所有 CSS 方法論最早提出的一個,主要由 Nicole Sullivan 提出,你可以參考作者撰寫的 WiKi,OOCSS 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主要依造物件導向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OOP) 方式來撰寫目標,這邊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將 CSS 物件化、模組化,其主要概念為以下兩點:

  • Separate structure and skin:結構與樣式分離
    • 例子:.btn-primary.rounded-top
  • Separate container and content:容器與內容分離
    • 例子:.container.col-4

OOCSS 提倡的理念是樣式可重用性,在撰寫時需符合以下規則:

  • 應盡量避免使用後代選擇器 (.navbar ul) 或 id 選擇器 (#list)
  • 應盡量避免樣式依賴於結構 (低耦合概念),嘗試使用 class 替代 tag 選擇器

結構與樣式分離

所謂的結構與樣式分離就如同 .btn.btn-primary 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先從一般在撰寫樣式的習慣開始說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eme-colors: (
primary: blue,
success: green,
);

.btn-primary {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375rem 0.75rem;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map-get($theme-colors, primary);
border: 1px solid map-get($theme-colors, primary);
border-radius: 0.25rem;
}

傳統上我們習慣把全部樣式都寫在同一個 class 對象上,就像上面這個樣子,此時如果我們又要新增色系為 success 的按鈕呢?你可能會這樣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tn-primary {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375rem 0.75rem;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map-get($theme-colors, primary);
border: 1px solid map-get($theme-colors, primary);
border-radius: 0.25rem;
}

.btn-success {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375rem 0.75rem;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map-get($theme-colors, success);
border: 1px solid map-get($theme-colors, success);
border-radius: 0.25rem;
}

發現問題了嗎?我們又浪費時間在撰寫相同的樣式了,在每次增加一個色系時,我們都必須整組做設定,這樣豈不是很浪費時間嗎?OOCSS 中的結構與樣式分離主要就是在改善這個問題,先將以上針對 OOCSS 的規範做個改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tn {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375rem 0.75rem;
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border: 1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adius: 0.25rem;
}

.btn-primary {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map-get($theme-colors, primary);
border: 1px solid map-get($theme-colors, primary);
}

在 OOCSS 的概念中,表現型的 style 就屬於樣式,封裝型的 style 就屬於結構,可參考以下:

  • 樣式 (skin):colorbackground-colorborder-color
  • 結構 (structure):displaybox-sizingpadding (通為樣式,但這控制其結構,故屬結構)

這應該蠻好理解的,凡是顏色、邊框樣式、陰影這些都屬於 OOCSS 中所說的 skin,而像 display 這種或封裝對象本身就該擁有的屬性,這指 padding,就是所稱的 structure,你可能會問這樣的用意是什麼?直接來看 button 是如何使用這些樣式的:

1
<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Primary</button>

是不是直覺很多?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此對象的結構與樣式,往後如果要增加不同色系,這指 skin,也只需要撰寫像是 .btn-success.btn-danger 的樣式即可,如果你想要更高效的做法,可以搭配 Sass 中的 @each 使結構更具可讀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theme-colors: (
primary: blue,
success: green,
danger: red,
);

.btn {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375rem 0.75rem;
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border: 1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adius: 0.25rem;
}

@each $key, $value in $theme-colors {
.btn-#{$key} {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value;
border: 1px solid $value;
}
}

此時按鈕只需加載對應樣式:

1
2
3
<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Primary</button>
<button class="btn btn-success">Success</button>
<button class="btn btn-danger">Danger</button>

相信透過上面的範例你就能了解何謂結構與樣式分離了,如果以 OOCSS 中的 OO (Object Oriented) 做描述的話,這邊的結構 (Structure) 就是所指的對象,以上面範例來說,我們封裝了 button 對象,往後如果要使用 button的話,只需要撰寫 .btn 結構樣式名稱與對應的 skin 即可。

容器與內容分離

介紹完了何謂結構與樣式分離,接下來換容器與內容該如何分離,它們之間就如同 .card.btn 的關係,直接來看範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ard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min-width: 0;
word-wrap: break-word;
}

.card button {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375rem 0.75rem;
}

通常我們在撰寫 CSS 時,很長根據 HTML 結構來撰寫其樣式,從上面可以看出 .card 裏頭似乎有個 button,這樣子的寫法毫無靈活度可言,button 完全被綁死在了 .card 裏頭,OOCSS 中的容器與內容分離主要就是在改善這個問題,先將以上針對 OOCSS 的規範做個改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ard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min-width: 0;
word-wrap: break-word;
}

.btn {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375rem 0.75rem;
}

容器與內容分離意旨將兩個不同的父子元素給分離出來,藉此達到父子元素不相互依賴的目的,且父子元素只存在於名稱上的關係,實際上兩者都可單獨存在並使用在不同的區域上,在這邊 .card 就屬於容器,.btn 就屬於內容,詳細可參考以下:

  • 容器 (container):.container.col-4.header
  • 內容 (content):.btn.input.dropdown

這邊要注意,並非所有對象都須遵守容器與內容分離的原則,可參考以下範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ol-4 {
flex: 0 0 100% * (4/12);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left: 15px;
padding-right: 15px;
}

.card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min-width: 0;
word-wrap: break-word;

&-body {
margin: 10px auto;
}
}

一個對象可能同時身兼容器與內容的角色,對於 .col-4 對象來說,.card 就屬於內容,而對於 .card-body 對象來說,.card 就屬於容器,你可能會想,怎不把 .card-body 做分離呢?不是說容器必須與內容作分離嗎?這邊的 .card-body 如果獨立存在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需與 .card 搭配才會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 .card-body 屬於 .card 的繼承,就無須將其分離出來,與前面的 .btn 不同,.btn 獨立存在是可重複使用在其他區塊上的。

跑過一次上面的範例你大概就能了解 OOCSS 該怎麼使用了,是不是其語法結構跟某框架很相似阿?沒錯!Bootstrap 便是根據 OOCSS 規範寫的,我們可以隨便拿個範例來看:

1
2
3
4
5
6
7
<nav class="navbar navbar-light bg-light">
<a class="navbar-brand">Navbar</a>
<form class="form-inline">
<input class="form-control mr-sm-2" type="search" placeholder="Search" aria-label="Search" />
<button class="btn btn-outline-success my-2 my-sm-0" type="submit">Search</button>
</form>
</nav>

其中有 .navbar.navbar-light 等 class,這些就屬於 OOCSS 中的結構與樣式分離,而 .form-inline.btn 等 class,這些就屬於容器與內容分離,如果你想更深入的學習 OOCSS 概念,不妨參考下 Bootstrsp 的原始碼,其處理的細膩度可說是將 OOCSS 發揮的淋漓盡致。

SMACSS (Scalable and Moduler Architecture fro CSS)

SMACSS 主要由 Jonathan Snook 提出,從名稱上的 Architecture 字樣可以得知他是以專案整體的結構來做考量,除了擁有與 OOCSS 類似的 HTML 與 CSS 分離概念,還有其最具特色的結構化命名概念,所謂的結構化命名是指將對象做結構分類並將其限制命名,藉此達到容易擴展及模組化目的,SMACSS 相比於 OOCSS 更偏向整個專案結構的分類及模組化你的 CSS,其中結構的分類有:

  • Base
  • Layout
  • Module
  • State
  • Theme

結構分類的目的在於將 CSS 做有效的區隔,你可以把它想成像 7-1 模式的概念,並且結合了其命名限制概念,這邊你可以先參考就好,關於實際的用途將在下面各項規則做完整介紹:

  • Base:不須特別提供前綴,且不會使用到 class、id 選擇器,目的在於設定元素基本樣式
    • 例子:html*:beforeimg
  • Layout:使用 l-layout- 為次要佈局樣式提供前綴,目的在於將佈局樣式與其他樣式做區隔
    • 例子:.l-header.l-sidebar.l-grid
  • Module:使用模組本身命名為子模組樣式提供前綴,目的在於快速了解其相關性
    • 例子:.card.card-header.card-body
  • State:使用 is- 為狀態樣式提供前綴,透過語意化方式了解當前狀態
    • 例子:.is-active.is-hidden.is-collapsed
  • Theme:不須特別提供前綴,使用對象本身的名稱覆蓋其原先的主題樣式
    • 例子:.l-header-dark.card-dark

Base 規則

Base 主要面相某些對象的基本及預設樣式,比如 meyerwebnormalize 版本的重製文件,或者是一些全域型的樣式設定,在撰寫時可參照以下規則:

  • 可使用元素選擇器、後代選擇器、子選擇器以及任何偽類將基本樣式應用於元素
  • 不應該使用 class、id 選擇器設置元素預設樣式
  • 不應該使用 @important 設置元素預設樣式 (權重過高,無法覆蓋)

可參考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html, form {
margin: 0;
padding: 0;
}

*, *:before, *:after {
box-sizing: border-box;
}

img {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Layout 規則

Layout 主要面向一些網站中的大型區塊樣式,你可以把它想像成 7-1 模式中的 Layout,所處理的對象大同小異,較特別的是 SMACSS 中的 Layout 有針對重用性劃分出主要佈局樣式和次要佈局樣式,主要佈局樣式是指畫面不發生重用的對象,而次要佈局樣式自然就是指會發生重用的對象,在撰寫時可參照以下規則:

  • 主要佈局樣式通常使用 id 選擇器進行設置
  • 次要佈局樣式通常使用 class 選擇器進行設置
  • 次要佈局樣式可提供 l-layout- 前綴用以將佈局樣式與基本樣式做區隔
  • 參考 OOCSS 中的容器與內容分離概念

可參考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header, #article, #footer {
width: 960px;
margin: auto;
}

#article {
border: solid #CCC;
border-width: 1px 0 0;
}

有違於其他 SMACSS 中的規則,在 Layout 規則中的主要佈局樣式是可以使用 id 將其宣告的,當然這僅限於畫面中不重複的對象,通常為 HTML5 帶有語意化的那些標籤,如果你想要在特定情況更改其佈局樣式,可以與次要佈局樣式搭配做使用,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rticle {
float: left;
}

#sidebar {
float: right;
}

.l-flipped #article {
float: right;
}

.l-flipped #sidebar {
float: left;
}

藉由 CSS 疊層的特性,可讓對象應用到更高層的佈局樣式,用以覆蓋其預設樣式,這邊要注意,所謂的主要佈局樣式以及次要佈局樣式就只是名稱上的定義,請不要把思維限制在只能使用主要佈局樣式,也就是通通使用 id 選擇器撰寫其佈局樣式,大部分情況次要佈局樣式要來的比主要佈局樣式有用太多了,你可以參考接下來的這個範例:

1
2
3
4
5
6
7
8
<div id="featured">
<h2>Featured</h2>
<ul>
<li><a href="…"></a></li>
<li><a href="…"></a></li>

</ul>
</div>

如果不考慮 SMACSS 中的次要佈局樣式寫法,我們可能會傾向於在 featured 周圍的 div 添加 id,然後從那裡進行樣式設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iv#featured ul {
margin: 0;
padding: 0;
list-style-type: none;
}

div#featured li {
float: left;
height: 100px;
margin-left: 10px;
}

這樣撰寫等同於把對象給完全綁死了,這邊指 #featured 只能套用在 div 標籤上,且由於使用了 id 選擇器,代表同個頁面中只能存在單個套用對象,是不是有點熟悉?這不就是當時 OOCSS 在解決的問題嗎?在 SMACSS 我們可以使用次要佈局樣式改善這個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l-grid {
margin: 0;
padding: 0;
list-style-type: none;
}

.l-grid > li {
display: inline-block;
margin: 0 0 10px 10px;
}

其實 SMACSS 中的次要佈局樣式道理就如同 OOCSS 的容器與內容分離,目的都是將其依賴性降到最低,從上面範例來看,l-grid 目前已可應用於任何容器以創建浮動樣式的佈局了,同時我們也將選擇器修改為 > 子對象選擇器避免有例外的樣式套用到對象,還有將高度給拿掉讓對象能夠自適應,關於次要佈局樣式的實作,你就把它當成在 OOCSS 的基礎下加上其命名限制中的 -l 前綴就可以了。

Module 規則

Module 主要面向一些網站中的可重用元件樣式,與 Layout 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對象更為準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 7-1 模式中的 Component,所處理的對象大同小異,基於 Module 的對象都應該能以獨立組件方式存在,如果操作正確,則可以輕鬆的將元件移動到 Layout 的不同部分,在撰寫時可參照以下規則:

  • 不應該使用元素選擇器、id 選擇器設置元素樣式
  • 僅使用 class 選擇器設置元素樣式
  • 使用模組本身命名為子模組樣式提供前綴
  • 參考 OOCSS 中的結構與樣式分離概念

可參考以下:

1
2
3
4
<div class="card">
<div>Card Header</div>
<div>Card Footer</div>
</div>

如果遇到以上情境,我們通常會選擇偷懶的方式撰寫樣式:

1
2
3
.card > span {
padding-left: 20px;
}

這樣的問題在於 .card 底下第一層 div 都被綁死了,如果我們今天要針對不同 div 撰寫效果,勢必要做些調整,在 SMACSS 中的 Module 建議通通使用 class 選擇器撰寫樣式:

1
2
3
4
5
6
7
.card-header {
padding-left: 20px;
}

.card-footer {
padding-left: 20px;
}

這樣子的做法解決了 div 被綁死的情況,同時也增加了不少可讀性,作者有強調盡量不要使用 divspan 這種大眾化的元素選擇器,使用 class 選擇器強調語意化及可重用性才是正解,繼續來看下個範例:

1
2
3
4
5
6
7
8
9
.pod {
width: 100%;
}
.pod input[type='text'] {
width: 50%;
}
#sidebar .pod input[type='text'] {
width: 100%;
}

前面我們有提到,基於 Module 的對象應能夠在網頁中的任一位置使用,這時我們撰寫出的樣式可能就會長的像上面這個樣子,若專案越來越複雜,可能會不小心忽略 CSS 的優先權,進而產生樣式互蓋導致跑版的問題,SMACSS 建議更改為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od {
width: 100%;
}

.pod input[type='text'] {
width: 50%;
}

.pod-constrained input[type='text'] {
width: 100%;
}

接著在指定對象添加模組與子模組的 class 名稱:

1
<div class="pod pod-constrained">...</div>

其實他的概念就如同 OOCSS 中的結構與樣式分離,只不過在這稱其為子類化 (Subclassing),透過將基底樣式抽離出來,往後在不同區域使用模組時,只需添加模組名稱與子類化模組名稱即可達到效果

State 規則

State 主要面向 Layout 或 Module 在網頁上的種種特效及動作,概念類似於 BEM 中的 Modifier,為了保證樣式作用於對象,允許使用 @important,在撰寫時可參照以下規則:

  • State 可套用在 Layout 或 Module 上
  • 可以使用 JavaScript 改變樣式
  • 提供 is- 前綴用以辨識此為狀態樣式
  • 可以合理的使用 !important 覆蓋樣式

可參考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ul class="nav">
<li class="nav-item">
<a class="nav-link is-active" href="#">Link</a>
</li>
<li class="nav-item">
<a class="nav-link" href="#">Link</a>
</li>
<li class="nav-item">
<a class="nav-link is-disabled" href="#">Link</a>
</li>
</ul>

與前面介紹的子模組樣式不同的地方在於狀態樣式不需繼承於任何對象,他就只是單純的將樣式應用於對象,你可以參考 Bootstrap 中的 .active.disabled 樣式,概念就如同上面的 is-activeis-disabled,為了保證狀態樣式作用於指定對象,在 State 中是允許使用 @important 的。

Theme 規則

Theme 主要面向網站主視覺而定義的 Layout 或 Module 樣式,你可以把它想像成 7-1 模式中的 theme,包含在不同國家 (語系) 中的樣式、字形轉變等。由於一般人的專案未必有如此規模,故此規則在項目不常使用,在撰寫時可參照以下規則:

  • 直接使用 Layout 或 Module 定義的 class 覆蓋其樣式

可參考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 all.css
.mod {
border: 1px solid;
}

// themeA.css
.mod {
border-color: blue;
}

這邊要注意,你不需要以獨立的 class 去添加主題樣式,在 Theme 的規則中是建議使用與原先 Layout 或 Module 同樣的樣式名稱,而 themeA.css 這隻檔案務必得在 all.css 之後才載入,這樣就可達到覆蓋樣式的目的,如果網站有很多的主題樣式,也只需要新增像是 themeB.css 的檔案並撰寫如下:

1
2
3
.mod {
border-color: red;
}

之後改載入 all.cssthemeB.css 檔案,這樣就能達到更改不同主題顏色的目的。

改變狀態

SMACSS 連同對象的狀態如何改變也有做說明,主要透過以下三種方式:

  • 透過 JavaScript 改變對象狀態
  • 透過 pseudo-class 改變對象狀態
  • 透過 media query 改變對象狀態

透過 JavaScript 改變對象狀態

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 JavaScript 更改對象狀態可能是最直接的方式,參考以下範例:

1
2
3
$('.btn-close').click(function () {
$(this).parents('.dialog').addClass('is-hidden');
});

這應該蠻好理解的,這邊運用了 State 所定義的樣式來更改父層對象狀態,你可能會想,我是否可以透過 Module 所定義的子類別模組來更改對象狀態呢?如下所示:

1
2
3
$('.btn-close').click(function () {
$(this).parents('.dialog').addClass('dialog-hidden');
});

除了直接以 class 來操作對象狀態外,也可以利用 data-* 屬性來完成同樣目的,以下範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btn[data-state='default'] {
color: #333;
}
.btn[data-state='pressed'] {
color: #000;
}
.btn[data-state='disabled'] {
opacity: 0.5;
pointer-events: none;
}
1
<button class="btn" data-state="disabled">Disabled</button>

data-* 屬性是 HTML5 新增的語法,我們通常使用它來塞入一些抽象的 Primary Key,在資料庫操作時特別好用,同樣道理,我們也可塞入屬性的關鍵字,你可以參考上面範例,接著使用 JavaScript 將其更改以切換對象狀態:

1
2
3
$('.btn').bind('click', function () {
$(this).attr('data-state', 'pressed');
});

透過 pseudo-class 改變對象狀態

在 SMACSS 有提到請不要過度的使用 JavaScript 去控制對象的狀態,像是一些基本的轉換效果使用 CSS 中的 :hover:focus 偽類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如下範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tn { /* ... */ }
.btn:hover { /* ... */ }
.btn:focus { /* ... */ }

.btn-default { /* ... */ }
.btn-default:hover { /* ... */ }

.btn.is-pressed { /* ... */ }
.btn.is-pressed:hover { /* ... */ }

.btn-default.is-pressed { /* ... */ }
.btn-default.is-pressed:hover { /* ... */ }

透過 media query 改變對象狀態

除了透過 class 與偽類更改對象狀態以外,我們也可使用 media query 來完成同樣目的,以下範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nav > li {
float: left;
}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 400px) {
.nav > li {
float: none;
}
}

.sidebar {
float: right;
width: 25%;
}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 400px) {
.sidebar {
float: none;
width: auto;
}
}

以往我們會習慣把 @media 放在所有程式碼的最下方統一做管理,但在 SMACSS 的建議中,反而是希望把 @media 放在相關的程式碼下方,就像上面範例這樣,當然你可能會想,這樣不是會造成 @media 語句重複被撰寫嗎?比起程式碼大小,網頁中載入的靜態資源,比如圖片,這些才是真正會影響性能的關鍵,不然你看怎麼一般人都喜歡使用 @mixin 搭配 @content 來撰寫 RWD 內容?

BEM (Block Element Modifier)

BEM 主要由 Yandex 公司所推出,其概念為透過命名方式將網頁獨立的區塊包裝成元件,有別於 OOCSS 或 SMACSS 需了解其中的組件化思維才能動作,BEM 透過最簡單且最直接的方式將原本抽象的組件化過程實踐在網頁裡頭,該方法論是基於三個要點所組成,分別為:

  • Block:盡量以工具性質來命名對象
    • 例子:.list.card.navbar
  • Element:使用 __ 兩個下劃線 (underline) 連接 Block 對象
    • 例子:.list__item.card__img.navbar__brand
  • Modifier:使用 -- 兩個連字符 (hyphen) 連結 Block 或 Element 對象
    • 例子:.list__item--active.card__img--rounded.navbar--dark

在 BEM 並沒有那些抽象的規則,任意對象都能透過其命名包裝成元件,且 BEM 是基於功能導向 (Function-Oriented Programming, FOP) 而設計的,不存在像是 .pl-5 這種難以理解的 class 名稱,為了保證 BEM 能夠合理的將對象模組化,請務必遵守以下規則:

  • 嚴禁使用 class 除外的選擇器撰寫樣式
  • 不要過度模組化,應適當拿捏對象的模組化深度

Block 區塊

所謂的 Block 是指網頁中可獨立存在的對象,你可以把它想像成 SMACSS 中的 Layout 或 Module,這邊稱其為區塊,參考以下範例:

  • Block 名稱需能清楚的表達其用途、功能、意義,且具有唯一性
  • Block 可以放置在頁面上的任何位置,也可以互相嵌套
  • 單詞之間可採小駝峰式或使用 - 將其分隔
1
2
3
4
5
6
7
.list { /* ... */ }

.card { /* ... */ }

.navbar { /* ... */ }

.header { /* ... */ }

還記得我們之前在 OOCSS 提到的結構與樣式分離嗎?這邊的 Block 就是指結構,Block 相比於 Element、Modifier,本身可獨立存在,不須依賴於任何對象。

Element 元素

如果把區塊描述成元件,所謂的 Element 就是指依賴於此元件的子元件,參考以下範例:

  • Element 名稱需能清楚的表達存在於元件的用途及意義性
  • Element 和 Element 之間可以彼此嵌套
  • Element 與 Block 之間使用 __ 兩個下劃線 (underline) 連接
  • 單詞之間可採小駝峰式或使用 - 將其分隔
1
2
3
4
5
6
7
.list__item { /* ... */ }

.card__img { /* ... */ }

.navbar__brand { /* ... */ }

.header__title { /* ... */ }

這邊要注意,Element 無法獨立於 Block 之外,其存在的目的為子元件,元件既不存在何來的子元件?如果你使用的是 SCSS,可以改透過 & 父選擇器來撰寫:

1
2
3
4
5
6
7
.list {
display: flex;

&__item {
flex: 0 0 25%;
}
}

這樣是不是快很多?且可讀性增加了不少,接著將樣式套用的 HTML 對象上:

1
2
3
4
5
6
<ul class="list">
<li class="list__item"></li>
<li class="list__item"></li>
<li class="list__item"></li>
<li class="list__item"></li>
</ul>

有沒有逐漸感受到 BEM 的魅力阿?我們不需要去背像是 SMACSS 這麼複雜的結構概念,成效也未必來的比較好,不覺得使用 BEM 輕鬆許多嗎?且能夠直接從 class 名稱就能得知其元件的結構性,這也是 BEM 相比於 SMACSS、OOCSS 更多人使用的原因。


這邊補充關於 Element 彼此嵌套的案例:

1
2
3
4
5
6
7
8
<ul class="list">
<li class="list__item">
<a href="list__item__link"></a>
</li>
<li class="list__item">
<a href="list__item__link"></a>
</li>
</ul>

一個元件不太可能只有兩層結構,通常都具有三層以上的結構,此時如果使用 BEM 來撰寫,可能就會長的像上面這個樣子,但問題是這樣子的組件化處理會造成嵌套越來越深,導致 HTML 代碼相對醜陋,如果存在多級嵌套,可嘗試做以下修改:

1
2
3
4
5
6
7
8
<ul class="list">
<li class="list__item">
<a href="list__link"></a>
</li>
<li class="list__item">
<a href="list__link"></a>
</li>
</ul>

這意謂著所有的子元素都僅僅會被 .list 影響,link 不會被綁死在 item 下,代表 link 可自由放置在 list 的任何位置。

Modifier 修飾子

Modifier 就如同 OOCSS 中的 Skin 與 SMACSS 中的 State,主要用來表述 Block 或 Element 的行為及外觀,參考以下範例:

  • Modifier 名稱需能清楚表達對象外觀、狀態或行為
  • Modifier 與 Block 或 Element 之間使用 -- 兩個連字符 (hyphen)
  • 單詞之間可採小駝峰式或使用 - 將其分隔
1
2
3
4
5
6
7
.list__item--active { /* ... */ }

.card__img--rounded { /* ... */ }

.navbar--dark { /* ... */ }

.header__title--size-s { /* ... */ }

Modifier 無法單獨存在,畢竟 Modifier 的出現必定是作用於某個對象,這邊所指的對象有可能為 Block 或 Element,如果你使用的是 SCSS,可以改透過 & 父選擇器來撰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list {
display: flex;

&__item {
flex: 0 0 25%;

&--active {
color: #fffc3d;
}
}

&--dark {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272727;
}
}

通常我們在使用 BEM 時,都會與 SCSS 搭配做使用,不管是效率還是可讀性都提升了不少,接著套用到 HTML 對象上

1
2
3
4
5
6
<ul class="list list--dark">
<li class="list__item"></li>
<li class="list__item list__item--active"></li>
<li class="list__item"></li>
<li class="list__item"></li>
</ul>

從結果可以很明顯看出其關聯性,在多人合作時,新接手這個項目的人也可以很容易從 class 名稱來分辨對象的元件結構,那些是 Block,那些是 Element,那些是 Modifier,並進一步推斷出哪部分的 HTML 可以獨立使用,這也就是 BEM 當初設立的初衷,你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了解像是 SMACSS、OOCSS 那種抽象的規則,BEM 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你似乎一切不需要這麼複雜。

Mix 混入

Mix 並不是什麼 BEM 的概念,他算是一種處理方式,直接來看範例:

1
2
3
4
5
6
7
8
<nav class="menu">
<ul class="menu__list">
<li class="menu__item">
<a href="menu__link"></a>
</li>
</ul>
<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button>
</nav>

就像我們前面講的,Block 之間是可以互相嵌套的,這邊放置了由 .btn.btn--primary 組成的按鈕,很明顯的 .btn 就是所指的 Block,假設我們想在這一個按鈕新增像是圓角的樣式,依照 Mix 會這樣處理:

1
2
3
4
5
6
7
8
<nav class="menu">
<ul class="menu__list">
<li class="menu__item">
<a href="menu__link"></a>
</li>
</ul>
<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menu__btn"></button>
</nav>

之後在針對 menu__btn 撰寫圓角的樣式即可,Mix 想要表達的是在保持 Block 獨立存在的同時,也可以針對不同嵌套的 Block 做樣式的混入,但在這邊又一個問題是,.menu__btn 必須寫在 .btn 之前才能將其覆蓋並作用,如果依照 OOCSS 的概念,結構與樣式應該要徹底分離才對,此時可以這樣做:

1
2
3
4
5
6
7
8
<nav class="menu">
<ul class="menu__list">
<li class="menu__item">
<a href="menu__link"></a>
</li>
</ul>
<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btn--rounded"></button>
</nav>

沒錯,就是直接在 .btn 新增一個 Modifier 樣式,這樣也就能確保 .menu.btn 彼此沒有關連性,且依然能有其目的效果,雖然你的 Modifier 可能會隨著項目而增加,但不覺得這樣子的處理相比於 Mix 要來的更好嗎?各位可以自行參考看看。